教研成果

从近五年地理高考中得到些许启示
发布时间:2016-02-27 10:27:48     作者:惠宝川  分享到:

一、近五年地理高考回顾:

Ⅰ、单项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一)等高线地形图:陕西省五年新课标高考中有四年都考过,只有2013年未考但在36大题中有攀枝花周边地形图,2013年考了等压线,故等值线(特别是等高线)年年考,须高度重视。

  2010年1-3题通过天山北麓的等高线地形图来分析水汽的来源、气候特征及天气系统;2011年6-8题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分析最大高差、河水流速最快的河段及建坝处坝顶的长度;2012年10-11题通过某小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分析Q地的海拔、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2014年4-6题,兰新铁路在吐鲁番附近线路的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外国专家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我国专家认为选线不合理的理由、兰新铁路并非改变区域城镇分布的原因。

  (二)气候:陕西省五年新课标高考中3年选择题考过,但未考的2011年、2014年在大题中均涉及到有关气候的考点,因此有关气候知识该是年年考。

  2010年1-3题,天山北麓水汽来源、气候特征、天气系统;2012年6-7题,甲乙两城市及附近河流铁路经纬网图,分析1月、7月两城市气温的比较及所处的地形区(汉水谷地、黄淮平原);2013年9-11题,利用我国某地区等压线分布图,分析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甲地暴雨开始时间的估计、气压形势出现的区域和月份相匹配的是(东南丘陵4、5月);4题45°N附近某区域(北美西部)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地形)。

  (三)水文:五年高考中三年考过。

  2010年9-10题地中海东岸西亚阿拉伯半岛西北部的区域图,估计某地的降水量、解决用水紧张的措施(海水淡化、改进灌溉技术)、农业发达的成功之处(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2011年9-11题青藏铁路沿线的地形景观图,河流冬季结冰、铁路沿线的堆积物来源于(沟)、T设施主要作用(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2012年4-5题某流域水系图和局地暴雨前后甲乙水文站流量变化曲线图,分析局地暴雨可能出现的位置、乙站洪峰量峰值小于甲站的原因(湖泊的分流)。

  (四)植被、自然带:2013年第6题45°N的北美洲西部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针阔混交林)。2014年7-9题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影响的数据表格,试验期间植被变化的表现、两类植物出现自消彼涨竞争、植被未来变化趋势。

  (五)地球运动:五年中前四年均没考,在2014年1-3题通过太阳能电站图分析四个地区中适宜建太阳能电站是(柴达木盆地)、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产生的影响(误伤途径飞鸟)、建太阳能光热电站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随季节变化值估计,许多人认为新课标卷四年都没考过,肯定不考了,可2014年就出现了,所以地理的主干知识不能丢,对于地球运动这一章的基本知识还是要复习但不能挖得太深。

  (六)人口:2010年4-5题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量与0-1岁比值连线图分析劳动力人口负担最重最轻的年份、出生人口减少对劳动力人口最先影响的是(职业构成);2013年7-8题某城市20世纪80、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图分析人口变化状况和该城市所在国家(美国);2014年10-11题某国移民人数及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图分析人口增长特征和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

  (七)农业:2011年3-5题据美国、巴西、中国三国大豆生产、出口状况资料分析巴西大豆增产潜力大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资源丰富)、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价格低)、中国提高大豆产量须(加大科技投入);2012年1-3题据中国耕地被挤占但粮食产量连续增长的材料来分析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粮食主产区商品粮地位显著下降的区域(太湖平原)、黑龙江比河南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人口少);2013年1-3题美国、墨西哥、哥伦比亚政区图分析哥伦比亚生产玫瑰花与美国相比的优势自然条件(气温较高)、哥伦比亚运送玫瑰花到美国采取的运输方式(航空)、墨西哥开拓美国玫瑰花市场与哥伦比亚对比的市场优势(运费低)。

  (八)工业或产业转移:2010年6-8题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历程表格分析①②阶段发展目标(开拓市场)、该公司在国外建生产基地是(便于销售)、在国外建研发中心利用当地的(技术);2011年1-2题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分析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的主要目的(与整车厂配套、降低生产成本)、整车厂因地震海啸影响被迫停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核心零部件厂);2012年8-9题某区域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图分析不同时段工业的状况(剩余劳动力数量和人均工资变化大的时段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

选择题高频考点

  自然:地形(等高线)气候  水文(水资源)  植被   自然带

  人文:人口  农业  工业或产业转移 城市  交通等

  Ⅱ、综合题(36、37题,共计46分)

  2010年都是中国的区域图,36题东北地区多年平均雪期和降水量等值线图,据等雪期线分析沿MN线地形分布特点(地形)、比较甲乙两地雪期和降雪量的差异及原因(气候)、分析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自然)

  37题我国2000、2007年桑蚕茧产量的省区分布图,回答桑蚕养殖业发展特点、广西桑蚕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区位)、贵州能否向广西学习的理由;(人文-农业)

  2011年及以后一个大题是我国的、另一题是国外的,36题新加坡岛国位置与气候资料图,分析气候特征及淡水不足的原因、建水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原因、提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及理由;(自然)

  37题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图,分析制造业总部空间分布特点、说明某城市吸引制造业总部的优势条件(人文-工业)

     2012年36题广西凭祥、越南交界处的经纬网图,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生态、社会)、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人文——工业)

  37题南美洲西海岸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图示沿海气候干旱的原因、推断沿海地区芦笋种植业用水的来源、沿海地区是否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业并说明理由(生态、社会);自然

  2013年36题攀枝花在西南地区位置及其周边地形图,分析攀枝花1月气温高的原因、推测攀枝花1月的天气特征、小亮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的论据;自然-气候

  37题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图,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繁殖的自然条件、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从自然到人文的综合  新的变化

  2014年36题青藏铁路错那湖附近的景观图,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说明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自然)、简述风沙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提出防治措施;(人文)

  37题沙特阿拉伯资源交通图,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分析在甲地附近建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污染危害较轻是否赞同及理由;(人文)

综合题高频考点

  自然:等值线、地形、气候、水文

  人文:农业、工业、区位、区域问题及解决或防治措施

  Ⅲ、选做题43题《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0年山体滑落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2011年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2012年美国飓风、地质灾害的判断及防范措施;

  2013年江南丘陵居民点易遭洪灾原因及措施;

  2014年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断裂带地震后次生灾害严重的原因;

选做题高频考点

地质灾害  水灾、气象灾害及防治措施

  二、简析2014年高考地理: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卷)

  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图略)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及其空间分布差异: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其它三地位于季风区,降水多、阴天多,太阳辐射较少,所以A对。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C)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开发太阳辐射能(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光热电站是依靠光能集聚产生热能制造蒸汽,来推动发动机运转,强光、高热能可能会误伤途径的飞鸟,所以选C。

  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D)

A.春、秋分日P=0  B. 夏至日P=1   C.全年P<1? D. 冬至日P>1

  地理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计算:H=90°-纬度差(地理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之差)

  正午太阳高度、塔高与影长的关系与计算:

  春、秋分日:H>45°(66.5°),P<1

  夏至日:当地直射,正午影长为0,则P=0

  全年:当直射21.5°S 时,H=45°,P=1

      直射21.5°S以北时H>45°,P<1

  冬至日:直射21.5°S以南时H<45°,P>1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读图2,完成4~6题。(图略)  

  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D)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图中无河流、耕地信息,西北地区的河流多为发源于高山,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内流河,流向与铁路延伸方向不一致;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人口、聚落、耕地主要分布于水源丰富的绿洲,而铁路距城市聚落较远。故排除A、B、C,据图可知,铁路分布于天山山麓,与等高线大致平行,沿线地势相对较低且平坦,起伏小,利于铁路的建设,绿洲的分布从根本上也是受控于地形,因此主导因素是地形影响。故选D。   

  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B)

  A.线路过长    B. 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图中铁路线相对平直,无明显的线路过长问题,A错;从图中可以比例尺估算,吐鲁番市鄯善县距兰新线约20km,所以最可能是距离城镇远。B正确;该地位于西北,降水少,所以洪水灾害威胁小。C错;该铁路线没有穿越等高线,地势起伏小,故工程量不大。D错。    

  6. 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B)

  A.地形分布  B. 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该地区的城镇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所以选B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7~9题。 

  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A)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D)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D)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3,完成10~11题。 

  10.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A)

  A.①  B. ②  C.  ③  D. ④

  首先须理清数量关系,再读出相关数据,并依据图中数据估算可知该国总人口数的变化趋势:

  移民人口比例=移民人数/

  总人口数

  总人口数=移民人数/移民人口比例

  虽然移民数量发生波动变化,但人口总量总体是在不断增加,结合数值大小应与①图变化相符,选A。

  11. 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C)

  A. 1910~1930年      B. 1930~1950年

  C. 1950~1970年      D. 1970~1990年

  同理计算几个时间点的总人口数,再计算或读出各阶段的人口增长总量及机械增长量,则可计算出各阶段的自然增长量大小;自然增长量=总增长量-机械增长量;1950-1970期间人口增长总量最多,且机械增长量(人口迁入量)最少,估此期间的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故选C。

  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图略)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①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河流携带泥沙在此不断堆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②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

  ③错那湖水位低,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

  ①冬春季气候干燥,又缺乏植被的保护故地表组成物质疏松;(物质)

  ②大风日数多,提供了动力条件;盛行西风经较宽阔湖面阻挡作用小且沙源东部为河谷地形风口或具有峡管效应,风力强劲。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①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

  ②侵蚀路基;

  ③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6分)

  ①(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

  ②(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7)。初期开采的矿石运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图略)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8分)

  ①磷酸盐资源丰富,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原料)

  ②油气资源丰富,能源资源丰富、成本低(动力)

  ③沙特阿拉伯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交通)

  ④资金雄厚(资本)另外市场广阔--靠近欧洲经济发达地区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8分)

  ①高温干燥、沙漠广布,自然条件恶劣

  ②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

  ③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

  ④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6分)

  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9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图略)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A、位于断裂带上,地壳活动剧烈多地震,岩体松动,地表组成物质不稳定,易形成崩塌滑坡;

  B、位于一二阶梯的交界处地形起伏大,坡度陡易发生崩塌滑坡;

  C、降水的变率大多暴雨,易引发泥石流、加剧崩塌滑坡;

  D、自然植被覆盖较差,加上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严重,植被的生态功能减弱。

  三、近期地理复习建议:

  1、回归课本,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

  主要浏览四本书(地理必修3本书及选修1本)、整合出主要知识的结构体系。如复习自然带分布知识时,可用下列两条“知识串”帮助记忆。

  大陆西岸从赤道至南北极: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南半球缺失)——冰原带;   

  大陆东岸从赤道至南北极: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南半球为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南半球缺失)——冰原带。

  2、整理自己所做地理试卷,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复习质量:

  首先,用红笔在试卷上纠正自己的错漏;其次要分析错漏的原因,然后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对程度好的学生,查漏补缺主要在审题和答题的准确性方面,通过查漏补缺,能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程度中等的学生,主要补能力和技巧方面的不足;对漏缺太多的学生,不可能什么都补,主要补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最基本的读图技能。

  3、仔细审题、规范书写:

  要想答好地理题,首先做好审题工作,先审图表信息,再审文字材料信息即审题干和问题中的关键词如时间、地点、事件,描述、分析等;最后审分值信息即看分答题。审清题目后,迅速形成思路并作答;书写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整洁化,这种书写答案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平时的每一次答题入手,形成常态。

  4、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如读等值线图,应先明确读图步骤:一看极值的大小,二看弯曲方向,三看疏密程度,再判断等值线的基本要素。分析统计图表时,一读图名,二读图例,三读坐标,四读数据,五读整体特征或变化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问题分析。学会图文转换,着重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在读懂课本和地图册上的原图之后,可通过变换图形,叠加图形或改变设问角度等方式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5、比较分析,提高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学生掌握比较法时,关键确定比较项目,主要对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反复运用。例如“比较日本和英国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比较京津唐和沪宁杭两大工业基地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发展方向的异同”。也可以把不同章节、不同教材、不同学科、课内与课外的知识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提高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