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成果

高考历史专题讲座——高考解题方法初探
发布时间:2016-02-27 10:32:23     作者:高永宁  分享到:

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回答几个问题(要实话实说):

  喜欢历史这门课程吗?(学生回答不喜欢)

  这门课程好学吗?(学生回答不好学)

  你的历史成绩满意吗?(学生回答不满意)。

  据说去年榆林市的历史高考平均成绩只有40多分。历史题越来越难,得分越来越低。历史已成为文科六门学科中最难学的一门,成为学生最头痛的一门课程。学生往往付出很多但收获甚少。那么怎么能在短时期内提高成绩呢?

  今天是5月6日,距离高考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如何把握好这一月最大幅度提升自己的成绩,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我自己的一些浅薄的观点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今天我主要讲一讲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

  一、第一种题型——非选择题(材料题):

  (一)卷面基本要求

  1、要整洁,字迹要工整,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

  2、答案要五化:①.要点化②.序号化③.段落化④.多元化⑤.醒目化

  ⑴.要点化:就是答案简明扼要的关键词而不是完整的句子

  ⑵.序号化:每一个要点前标上序号,如果试卷空间允许,最好把序号上下排列,沿左边对齐,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⑶.段落化:一问一答,分成不同的段落,千万不要把几问混起来回答。

  ⑷.多元化:要点要全面,评卷时是踩点给分,所以要点要多,多多益善的原则,注意是要点多而不是文字多,答案要广度第一深度第二。比如说评价某事件历史作用,就必须一分为二,然后对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稍加说明,即可得满分。

  ⑸.醒目化:要点醒目化,大部分学生长篇大论,不得要领,命不中得分点,阅卷老师只看关键词,所以关键词不能写得过于隐蔽,要让老师瞬间的一眼看到,“把金子摆在最醒目的地位”,把得分点作为“队长站在队伍的最前面”,改卷老师想不给分都难。

  3、合理安排答题空间:有的学生习惯从空间中间写起,最后空间不够,字体越来越小,甚至在末端画一箭头,再到左侧,补充答案,给阅卷老师不好的印象。正确做法是一下笔就左侧开始,把空间留在右侧,用不完可以空着,若后面有检查时灵感再现,想起要点,可以继续补充。

  4、按分作答,自信得分。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给多少分回答多少答案,分大点多,分少点少。文综历史一般一个要点2分。(不绝对)标准答案是鱼,你组织的答案是渔网,所以渔网要比鱼要适当大些。

  5、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文字)不要轻易划掉。高考改卷是错误里面找正确。老师能在你的文字里发现关键词(要点)就能得分。回答错了一般不要划掉,因为错误部分不影响你的正确的得分。何况你认为的错误答案说不定还包含着得分点。评卷老师是给分的不是扣分的。即使你对某一题无法下手,也要尽量答上几点,做的像似答案,说不定还会给几分的。

  (二)例题讲解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活动造成大气环境污染与破坏,最早可追溯到人类开始用火的上古时期,柴薪的燃烧、草地和森林火灾,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人类真正认识大气污染是在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之后。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曾详细地描述了当时英国工业发源地曼彻斯特的污染状况,他指出:“从烟囱里喷出的浓烟,弥漫于城市上空,使大气混浊。”英国伦敦在1873年、1880年、1892年、1952年先后多次发生由于燃煤造成的烟雾中毒事件,造成了大量市民患病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了范围更大、情况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汽车尾气的排放,美国洛杉矶的夏季,经常出现光化学烟雾。欧洲由于燃煤造成大气污染,使北欧许多国家降酸雨,多次引起国际争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国人民的反公害斗争此起彼伏,环境保护运动兴起,环保主义者要求政府采取措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到了70 年代,人们除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外,还认识到地球上人类生存环境所必须的生态条件正在日趋恶化;人口增长过快、森林过度采伐、沙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不可更新的资源过度消耗,所有这些都向今天的社会和人类提出了挑战。

  在此期间,联合国及其有关机构召开了一系列会议,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着手治理环境污染。许多国家用于防治大气污染的投资大幅度增加,相继制定了有关空气质量法、大气污染控制法,加强了严格的环境管理,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一些国家的大气污染基本上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环境问题演变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及启示。(8分)

  (1)特点: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发达国家问题更突出;类型多样化;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4分)

  (2)原因: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提高;各国人民持续斗争的推动;政府越来越重视并采取了有效措施;国际合作的加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6分)

  启示: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言之成理,其它表述也可得分,最高不超过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1)通过阅读材料中的“人类真正认识大气污染是在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之后”就可以发现近代以来环境问题演变的特点之一是“环境问题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而工业化进程主要是在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材料一中的除了有大气污染,还有汽车尾气的排放、经常出现光化学烟雾则足以证明近代以来环境问题演变的特点还包括环境污染类型多样化,当然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

  (2)通过阅读材料中的“在20世纪6o年代后期,各国人民的反公害斗争此起彼伏,环境保护运动兴起、70 年代,人们除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就不难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包括各国人民持续斗争的推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提高等等原因、各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等等方面的原因。启示主要从既然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的问题,那么在解决环境问题时一定要加强国际合作来解答,也可以从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回答这个问题。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环境问题和工业化;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水平进步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改善 

  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危机日趋严重,众多知识分子、实业家、爱国人士都纷纷呼吁“救济乡村”,“复兴农村”。南京国民政府也意识到“若不设法救济,国家前途将不堪设想”,开始重视农业问题,农村复兴问题,着手于农业科技的改良和推广工作,发动了一场农村复兴运动。自1927-1937年间先后成立了中央农业试验所、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全国稻麦改进所……在当时的“农村复兴运动”中,来自民间各种自发的行为可谓为农地改革之中坚。当时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北平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济南齐鲁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等为主的民间团体以及大中职院校,在各地,或与政府合作、或独立建立实验区,从事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乡村建设。

  ——摘编自:杨柳《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复兴运动》

  (1)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复兴运动的特点。(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场农村复兴运动。(7分)

  45.(15 分)(1)特点:政府与民间参与(或政府重视、或民间力量是中坚);救济与复兴结合;引起学界关注(或学界积极参与、或知识分子积极参与);采取改良手段;内容涉及农村经济、教育、卫生、风俗等各方面。(或内容广泛)(1 点2 分,任取4 点8 分)(2)评价:试图探索与解决近代中国农村问题具有进步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落后状况。(4 分)但运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产关系的问题, (或不涉及农村危机的本质问题),因而并不能有效地抑制中国农业的衰退之势,化解中国农村的危机。(3 分)

  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人生而平等,但这种平等不是现实情况上的平等,而是指基本权利上的平等。今日的日本,虽然有些不及西洋各国富强之处,但如果我们日本人从此立志求学、充实力量,先谋求个人的独立,再求一国的富强之处,西洋人的势力又何足惧?国民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建立起代表全体国民的政府,严守同政府的约定,服从国法并接受保护。

  ——摘编自(日)福泽谕吉《劝学篇》(1874)

  材料二

  吾闻欲救今日之世变者,其说有三:一曰保国家,一曰保圣教,一曰保华种,夫三事一贯而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抵,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摘编自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福泽谕吉和张之洞观点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价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对近代日本、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5分)

  3.(1)同:向西方学习,抵御外国侵略,实现国家独立富强。(2分)

  异:福泽谕吉强调人人生而权利平等,主权在民,人民和政府是平等的契约关系;实质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4分)

  张之洞强调朝廷对人民的恩泽,号召人民报效朝廷,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质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4分)

  (2)张之洞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改变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最终失败。(2分)

  福泽谕吉宣传了启蒙思想,启发了民智,有利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为明治维新提供了理论支持。(3分)(如有学生答“另一方面,福泽谕吉宣传脱亚入欧,鼓吹侵略扩张,给亚洲邻国带来深重灾难”亦可得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四五世纪,中国的丝绸已辗转来到古希腊城邦。张骞出使西域看到了转口来的中国产品:蜀布和邛竹杖。唐代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重点,海陆各国皆以进口中国丝绸产品为荣贵,制茶成为一门新兴的手工业,茶叶在边关互市中成了重要商品,奠定了以后茶叶大量出口的基础。南宋初年,外贸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宋代的出口商品中以丝绸绢帛为首位。东起日本,西至欧洲皆有宋代钱币和陶瓷的出土。制瓷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明清时期曾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商民出海贸易,由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统治者坚持朝贡贸易体系,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夺得的特权,以通商口岸、租界为据点,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符,加紧向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得清朝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1843年至1895年,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占70%至80%以上;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占80%。在出口商品方面,虽仍以丝茶为主,但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茶的出口受到印度茶、锡兰茶和日本茶的竞争而大为减少。1863年,英国人赫德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后,致力完成现代海关建制,提高关务行政效率,剔除传统上的各种陋规。随着列强的经济侵略,王韬等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和“翼护”对外贸易商人的“利权”思想。《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外务部和商部,并陆续派遣领事分驻各国,经办对外贸易有关事务。

  ——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

  (1)特点: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中欧贸易由间接贸易变为直接贸易;贸易商品以丝绸、茶叶、陶瓷为主,技术先进;主要商路由陆路为主变为海路为主;国家管理加强,官商占主导地位;外交与外贸相结合。(10分)

  (2)变化:贸易主权沦丧;贸易地位由出超变为入超;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海禁政策被打破;外贸管理逐渐近代化;贸易思想转变,由抑商变为护商。(12分)

  启示:应有开放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世界;要注重科技创新。(言之有理即可,3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唐代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重点;茶叶、丝绸、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明清时期曾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商民出海贸易;统治者坚持朝贡贸易体系等等。

  (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丧失了关税等自主权,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贸易地位由出超变为入超;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王韬等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和“翼护”对外贸易商人的“利权”思想;清政府设立外务部和商部,外贸管理逐渐近代化。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根据材料可以得出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必须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等认识。

  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举被废,并不是考试选才制度很坏,……不是科举不适应传统社会,而是近代以后中国社会已发生了亘古未有的改变。实际上,科举是废于时而不是废于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的是先进的工业文明,已十分强调科技的重要性。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刘海峰《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

  材料二 各省纷纷兴办新学,学生人数增加。到1910年全国学堂4万多所,全国学生人数为130余万人。……当学校代替了科举之后,他们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逐渐成为他们所学的主要科目。于是知识分子面前不仅仅是一条仕途。……于是知识分子和官僚阶层的联系必然减弱了,他们不再一身兼有文化及政治双重身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形态也因此开始解体。……1907年前后,清政府各省扩充新军陆军学校,新军中的知识分子成分大量增加。一向重视招收有文化青年的湖北新军这种情况更为突出。……使人们读书的方法和范围都有改变,知识分子逐渐由空虚走向务实,从书房走向社会,开始学习切实有用的知识,开始用新的价值尺度去重新评价和衡量一切传统观念。1905年后各种社会思潮得以在中国泛滥一时,与废除科举后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桎梏,扩大了知识分子的视野有一定关系的。

  ——康鹏伟《略论秦末废除科举制对知识群体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被废除的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论证。(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被废对近代中国知识群体的影响。(12分)

  (1)观点:科举是废于时而不是废于制。论证: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才的办法,相对公平、公正和客观,它营造了一条社会精英上下流通的通道,历1300多年之久自有其客观道理;鸦片战争的战败从文化角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中国科举的落后一目了然。传统文化教育和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中国科技的发展,也营造不出发展先进科技的文化土壤;中国近代的落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政治的落后,传统的农业文明不能抵御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但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后,特别是明清时期教育内容、机制的落后,使得文化不能为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先进的思维方式和领先的价值观;现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更多的借鉴了中国传统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才的办法,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科举是废于时而不是废于制。

  (2)影响: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大发展,推动了新知识分子群体数量的增加及新兴知识阶层的崛起,并沉重打击了顽固守旧迂腐势力;教育内容、人们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知识群体加速分化,传统社会结构加速解体;教育、选才制度的巨变推动大量知识分子转向革命,在改造旧军队的同时为民主革命培养了一批基干力量;思想桎梏被解除,推动知识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巨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6、“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是现代经济运行的两只手,如何处理还“这两只手”的关系是摆在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面前的棘手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学说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和没有市场失灵的假定前提条件之下的。事实上,“看不见的手”具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完全的自由放任会导致市场失灵,也就是说,市场机制并不总是达到其完美理想境界。因此,各国政府一般都会采取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行,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市场运行正常。

  ——《羊城晚报》(2009年4月12日)

  据材料归纳近现代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两只手”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特点:西方国家在“两只手”之间反复徘徊,试图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2分)

  说明: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促进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传统自由放任政策的局限性,因而美国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的办法取得巨大成功;二战后,西方国家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普遍实行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干预,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又进入了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问题说明国家干预也不是万能的,而且过分的干预反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80年代以后,西方盛行新自由主义,减少国家干预,推动西方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面目录摘编自2008年出版的马立诚所著《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一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该目录中的第二次争论拟写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12分,所拟标题须简明扼要,所列理由要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示例 标题: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2分)理由:从时间上看,第二次争论发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之间;从内容上看,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要求进一步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从进程上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分)

  二、第二种题型——选择题

  (一)技巧点拨

  选择题是历史高考两大题型之一,而且分值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选择题得分的高低,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很大,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审题: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2、快速找到“题眼”。

  (1)弄清楚试题究竟是要求回答什么。

  (2)读材料,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顺利得出答案。这个就是题干中的某个关键性的话或字,这就是“题眼”

  3、答案与材料相符合。

  (二)例题讲解

  1、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

  试题分析:材料指出: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这种状况是由嫡长子继承制“立长不立贤”的弊端造成的,故选A。

  2、大卫科兹写道:“我们已经看到,早在1987年某些党国精英就把自己变成资本家了,到1989年,这一现象已是遍地开花了。不是因为国家社会主义体制终结,党国精英才抛弃旧体制。真正的事实与之相反:是由于党国精英抛弃了旧体制,旧体制才终结。”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A.政治民主化的推行 B.社会阶层的逐渐分化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社会主义观念的扭曲

  试题分析:材料指出:“早在1987年某些党国精英就把自己变成资本家了,到1989年,这一现象已是遍地开花了”、“是由于党国精英抛弃了旧体制,旧体制才终结”。由此可见,作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社会主义观念的扭曲。故选D

  3、赵太后会见齐国使者问道:“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道:“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不先贱而尊贵乎?”赵太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末着耶?”与赵太后的意思相近的是

  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B.“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D.“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人心”

  4.清乾隆六年,在是否全面禁止与南阳的商贸问题上,朝廷内部争吵不已,福建漳州侍郎蔡新上折:“闽广两省所用皆番钱,统计两省岁入内地约近千万,若一概禁绝,东西之地每岁顿少千万之人,不独民生蹙,而国计亦绌,此重可忧也!”这表明清朝。

  A. 在禁海问题上举棋不定

  B.东南沿海诸省财政困难

  C.东部沿海倭寇日益猖獗

        D.闭关锁国政策走向瓦解

  5.民国十六年上海《申报》登载的《黄氏女子学社招生》广告:“奚发本学社,用最新式之教育法之学术,能切实用之学术而于女子人格及立身行性尤为注意,庶学成之后,在社会能有立身之学术,在家庭不是为贤母良妻”。这则广告

  A、表明新式教育广为人们接受

  B.开启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

  C、说明民国政府支持女子教育

  D.既注重实用又关切学生素质

  6.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

  A. 柏拉图是一位唯物论者

  B.柏拉图强调人的理性

  C.雅典民主政治高度繁荣

  D.人文主义思潮开始萌发

  7、公元前841年国人(平民)暴动攻入王宫,周厉王逃跑,政权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周武王的弟弟)共同执掌,称为共和。共和14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次年,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共和时代结束。这次短暂的“共和”。

  A. 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B.说明周王已不再是“天下共主”

  C.是对民主政体的一次尝试

  D.表明周王权力受到贵族的制约

  8、白居易说:“谷帛者生于农也,器用者化于工也,财物者通于商也,钱刀者操于君也。君操其一,以节其三,三者和钧(均),非钱不可也。”这说明他

  A主张谷帛器用财物应相互为用

  B强调农业应该处于国民经济的核心

  C认为国君应该操纵国家的经济命脉

  D充分肯定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售后作用

  9.朱熹强调“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此自然之理也”,自称“平生所学,唯此四字”。由此推断,他强调的“四字”是

  A正心诚意                 B经世致用

  C发明本心                 D 存理灭欲

  10、20世纪初期梁启超表示:凡“社会主义学说,其属于改良主义者,吾固绝对表同情;其关于革命主义者,则吾亦未始不赞美之,而谓其不可行,即行亦在千数百年之后”。梁启超如此评价社会主义学说的主要目的是

  A对社会主义者表示同情

  B主张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C否定革命主义的合理性

  D为宣传改良主义制造舆论

  11、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其大民族主义观念在当时的主要价值是

  A. 协调民族矛盾,缓和社会局势

  B.突破传统“天下观”,否定专制

  C.凝聚社会力量,挽救民族危机

  D.追赶世界潮流,推动改良变革

  12、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以与工人斗争汇合之整个基础上”;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本通告提出的总策略

  A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

  B客观反映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C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带有“左”倾冒险主义的倾向

  13、“在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时,我首先安排几种试验,因为我的目的是根据经验来解决问题,然后指出物体在什么原因下有这样的效应。这是一切从事研究自然界现象所必须遵循的方法……我们必须在各种各样情况和环境下向经验请教,直到我们能从这许多事例中引申出它们包含的普遍规律。”这种科研方法的开创

  A. 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C.促使人们发现了海王星

  D.使试验成为唯一的科学研究途径

  14、胡佛及其追随者认为:“新政破坏了(企业)信心,妨碍了投资,从而推迟了复兴。”当时美国共产党朱谢尔?白劳德认为新政是“饥饿纲领”,指责实行新政的罗斯福“不过对群众的生活水准进行着更凶恶的打击”。两者对罗斯福新政的态度

  A. 说明两者所站的阶级立场基本一致

  B.基本不符合新政的初衷和实际效果

  C.反映了美国保守党的实力非常强大

  D.表明新政在推行中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15.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材料强调的是家庭承包责任制

  A. 使农业耕作方式出现了倒退

  B.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

  C.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