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成果

中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数学课堂上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发布时间:2016-03-10 16:29:59     作者:石 惠  分享到:

  摘 要:现代数学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到了应有的高度,数学课堂已成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主阵地,广大数学教师有给予特别关注。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不应将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帮助学生自己发现、思考、探索出新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并对学生思考问题中的困惑和错误给与及时关注和帮助。我列举一些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学习探索《勾股定理》时,我们都知道: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在学习完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学生能熟练运用定理结题之后,可以让学生思考,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在前面的课上提过这个问题:在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里,肯定不满足较小的两条边的平方和不等于最大边的平方。那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大小关系呢?学生有以下很多种方法:

  甲同学:画了如下图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图(a)两腰长为3cm,底为2cm的等腰三角形;图(b)为两腰为3cm,底为5cm的等腰三角形。(图略)

   通过计算:图(a),他发现,32+22>32.图(b)  32+32<52,很显然,较小的两条边的平方和不等于最大边的平方。

  乙同学:观察课本14页的图(略)

   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发现:钝角三角形:a2+b2<c2锐角三角形中,a2+b2>c2

  对两位同学的做法给予肯定,在此过程中,都是学生参与说理,让学生更加巩固勾股定理只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性质,更好地掌握这一定理使用的大前提:直角三角形。

  片段(二)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六章《一次函数》第三节《一次函数图形》第二课时时,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先让学生观察同一直角坐标系中,y=2x+6,y=-x,y=-x+6和y=5x的图像。(学生已经在昨天的课上学会一次函数图像的画法,在昨天的家庭作业中,学生已经完成)(图略)

  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给你的直观感觉是什么?不按照课本“议一议”中的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

  甲学生:

  我发现:,y=-x和y=-x+6,两条直线从左到右来看,呈下降趋势;y=2x+6和y=5x两条直线从左到右来看,呈上升趋势。

  乙同学:

  我发现:y=5x这条直线比y=2x+6看起来“陡”;

丙同学:

  我发现:y=-x和y=-x+6这两条直线好像是平行的;

  丁同学:

    我发现:y=-x+6和y=-x+6这两条直线与y轴交在正半轴,最后,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图像的性质与表达式y=kx+b(k≠0)中常数k、b有着怎样的联系?

  甲同学分析的性质告诉我们:k>0时,直线y=kx+b(k≠0)从左到右来看,呈上升趋势,即:y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k<0时,直线y=kx+b(k≠0)从左到右来看,呈下降趋势,即: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乙同学分析的性质告诉我们:k>0时,k值越大,直线越“陡”,即:y的值随x变化的幅度大。

在这,有的学生会问:那当k<0的时候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探索。

  丙同学分析的性质告诉我们:y=kx+b1和y=kx+b2(k≠0)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式平行的,这两个表达式中k的值相等。

  丁同学分析的性质告诉我们:当两个表达式中的b值相等,k值不相等时,两条直线交在y轴的同一点。

  采用这样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在参与,学生在不断思考,不断总结新知识,让学生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用现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不正是我们数学课程想教会学生的吗?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有点意犹未尽,还有很多学生踊跃举手来补充他所发现的性质,这就为下一节课继续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并留有学生思考的空间,如果每节课都能有这样的效果,那么学生就会越来越会思考问题,越来越爱学习数学。

  片段(三)

  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中第二节《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在课本教材两节内容学习完之后,有一个学生(学习中等的)拿过来一道这样的方程,让我帮他解:x2+4x+6=0,我一看就明白他的困惑在哪?于是,我与他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我:目前你会用什么方法解?

  生:配方法

  我:你用用,我看看

  生:我用过了,做出来成问题了?

  我:怎么啦?(心中暗喜)

  生:你不相信你看。(学生边说还边给我演算了起来)(x+2)2=-2你看,下面开不了平方了,我都算了好几遍了,都是这样的。

  我:那你认为问题出在哪了?大胆地说出来

  生:做到这再进行不下去了,我觉得这个方程可能无解。

  我:很好,说的太对了,这个方程就是无解!

  (看着我这样肯定他,他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生:那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有解的,像这样的方程就无解

  我:的确如此

  生:那有没有一种方法能提前知道这个方程有没有解?如果有,咱们解;如果没有,不是就不用解了吗?

  我: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这就是咱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就为下一节《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起到一个很好的抛砖引玉的作用,第二天一上课,我就把他问的这个问题与全班同学进行了分享,全班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了他,这位同学在以后的数学课上积极思考、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坚持了半学期,成绩进步十分明显。

  片段(四)

  在《一元二次方程》中《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时,当归纳出跟的判别式如何决定方程有无实根时,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老师,那△=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那会不会有其它不是实数的根?有几个学生也在地下窃窃私语,他们也这么想过。看来不解决不行了,我让学生大胆地猜测结果会如何,学生有说有其它根,也有的说没有。我对学生说:咱们都知道,上初中后,咱们把学的数的范围从自然数扩大到了实数,其实,上了高中以后,又要对所学的数进行一次扩充,到复数,到时候,这样的方程就有复数根了。以后,在高中再和复数见面吧。

学生的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能带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高中的学习、生活有所期盼和向往,同时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的过程,要靠我们一天天地坚持和积累。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