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增广贤文》,是欢喜和伤感的交织,是乐观与悲观的碰撞。如果说《百家讲坛》的作用是将物欲社会的人们引向文化空间,那么这本《我读<增广贤文>》的作用就是引导人们“用自己的眼光品味古典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无尽的历史长河里,散落着各种各样的典籍,每一部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广贤文》集结儒道各家之言,利用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民间谚语等各处短句成文,表面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内在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直接阐述儒道精神,通俗易懂,这可能是该书当时广泛普及的原因之一。
资料显示,该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经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成熟定型,时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关于作者,历史没有详细记载,只说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但周希陶的资料也不确切,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该书可能是民间团体创作,没有具体作者。
既然是古典书籍,不可避免地就会打上成书时代的历史烙印。《增广贤文》一书以荀子“性本恶”的思想观念立本,全文赤裸裸地将人性自私的一面揭露出来,对人情世故直接描述,眼光独到,冷峻而毒辣。
笔者认为,《增广贤文》既然是几千年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来自民间,贴近百姓的生活,那么必将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今人读古书,宜古为今用,须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吹毛求疵,钻牛角尖。
(高二二班赵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