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品

阅《诗经》品千年古韵
发布时间:2016-06-06 15:35:13     作者:张雪高二三班  分享到:

    比起唐诗宋词奢华雕砌的韵律和仪仗,《诗经》里的句子给人更多的是未经雕琢的真诚感和冲击感。就好像唐诗是精雕细刻的窗棂檐角,满是技巧,仪态万千;《诗经》则是古朴的石阶,苍凉地站在那里上千年。感觉里两周战国时候的古代人们总是最真诚的,诚恳地歌颂祖先功德,诚恳地拜求风调雨顺,诚恳地去想喜欢的姑娘。风、雅、颂,随便抄起一段,寥寥数字,却又是那么的读不胜读,美不胜收。

    初读《诗经》的时候,只是感觉每句必有一字不识,但是偏偏是这种磕磕绊绊的陌生更让人感觉美好,仿佛凭空多了一股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就比如这一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个“僚”字,就是抵死不会认识的。但是偏偏能懂得它的意思,“僚”么,不就是“撩”么。美人月下倩影,拨撩小伙子的眼,也扭扭捏捏拨撩着自己的心。不管当年的古代人为何而写,写为何意,反正几千年后的我是这么理解的,也自觉得理解对了,月出而皎,美人身材窈窕,多么美好多么诚实的意向啊。

    大概看过外文诗歌的人都知道,凡是此类的诗歌,即使是每句都有一词不认识,读来也远胜于译文。总是感觉有那么一股内在的韵律和情感在句子里,有个把词不认识,也绝不会影响这种感觉。之前我不了解这是怎么回事,直到某个下午,奉老师的命令拿起《诗经》又一遍细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原来这种偶有字不识,读来却甘之如饴的感觉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啊。《诗经》就是这样,几千年前的一群古人,留些呐喊的,呢喃的话下来,精简又精简,流传着,丢失着,散佚着,直到传到今天我们手里。传到我们手里这些,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感觉,共同的躁动,因为没有共鸣的话和片段都已经在千年的历史中散失掉了,留下来的,都是人们心里最深处,最能认可的,最能感动的语句。

    人的本性的朴素的情感虽然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是不会变的,而表征着这些情感的朴素又遥远的诗句,更是会历久弥新。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认为“国风”是《诗经》最高艺术成就的原因之一。

    略一品读《诗经》,就有这么多不着边际又实实在在的感受。由此可见其魅力一斑。千年传下来的老古董,论隽永,论冲击力,果然是值得品味学习。这诗里的味道,即使再传个几千年,大概也是不会变的吧。(张雪高二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