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中动态

榆林实验中学改革求生存创新谋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26 14:06:01     作者:佚名  分享到:
榆林实验中学是榆林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完全中学和省级标准化高中,是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全市唯一机器人试验研究示范基地。近年来,先后荣获陕西省“教科研明星学校”、省级“平安校园”、省级“园林式学校”和省级“应急管理示范点”等荣誉称号,被榆林市政府授予榆林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榆林市委、市政府表彰的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这些荣誉的取得,不仅凝结了榆林实验中学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心血,而且反映了全体教职员工甘于奉献,敢于拼博的改革创新历程。
改革求生 目标引领
榆林实验中学前身是榆林市教师进修学校,主要承担全市民办教师转正培训工作。至2003年,由于其历史使命基本完成,学校没有培训业务。经费紧缺,校舍破旧,教职收入低微,人心涣散,是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20039月,榆林市委、市政府决定任命榆林中学原副校长呼宁为榆林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可以说他受任于危难之际,奉命于困顿之时。然而,他积躬耕教坛二十载的教学经验和领导管理经验,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大势,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不改制只能是死路一条,只有改革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于是,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制转型,由中等师范教育转向基础教育。
20045月,榆林实验中学正式挂牌成立后,在呼宁校长的领导下,创新发展思路,调动积极因素,协调各方力量,激活跨越要素。在深入调研,广泛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出台了学校自主发展规划,即“1258”奋斗目标。“1”就是用1年时间完成改制转型,实现中学教育常态化。“2”是学校改制后用2年时间,使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达到市级标准化高中。“5”就是从2003年至2008年,用5年时间,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努力创建全市一流名校。“8”就是从2003年至2011年用8年时间力争使学校发展成全市一流的校园环境,一流的教学设施,优秀的校园文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成榆林人民满意,政府放心的省级标准化学校。“1258”奋斗目标既令人鼓舞、又催人奋进,既具有指导性、前瞻性、又合乎实际,凝结人心,具有可操作性。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实施“六大工程”。即“名师工程”、“青蓝工程”、“爱心工程”、“特优生工程”、“服务育人工程”、“创新工程”。“1258”奋斗目标和“六大工程”的实施,集中体现在“厚德博学,自强创新”的校训中,体现在“质量立校,管理兴校,教研强校”的办学宗旨中;体现在“以人为本,以校为家”、“团结、务实、高效”的管理中;体现在“全员发展、创造成功”的办学理念中。经过5年的共同打拼,提前2年完成了“1258”奋斗目标,学校以“管理严、教风正、学风浓、校风好”赢得了社会各级各界的普遍赞誉。中考升学率一直稳居同级同类学校前茅。高考三年迈出三大步,2009年跻身全市52所高中高考二本以上升学率排名第六,榆林城区排名第二,文科升学率全市排名第一。是改革创造了榆林市中专学校改制最成功的典范,是目标引领实现了弱校变强校的跨越式发展。
优化管理 锐意创新
管理是生命,管理出效益。学校发展,得益于有一个精诚团结,勇于开拓,锐意创新,能抓会管的领导集体。他们始终秉承“以人为本,严谨治校”的思路,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狠抓过程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民主、高效、人性。
 校长是学校的名片。一个好校长,就能带一批好教师,就能办一所好学校。荣获全国名星校长、陕西省骨干校长,陕西省特级教师,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众多荣誉称号的呼宁校长,以献身教育,服务师生为己任,在管理岗位时处处以身作则,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办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教育,真正做到内行管理,专家治校。
 不立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五年来,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党务工作制度,教育法规及学校自主发展规划纲要,行政管理,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后勤服务管理,岗位职责管理等六大类139项制度。并且汇编成册,编写了《榆林实验中学制度汇编》,出版榆林实验中学德育校本教材《学生教育手册》。
制度管理体现刚性,而管理的本质要义是要体现人性。学校在管理中注重制度约束的同时,更加突出管理模式的创新。
 着力打造榆林实验中学特有的“志存高远,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爱校 如家,爱生如子,敬业奉献,团结一心”为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精神文化。强化行为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浸润,以人文精神,人本关怀管理学校,领导贴近教师,突出对教师的尊重、信任、关心、培养;教师触入学生,突出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认知的提高。先成人,后成才,培养人格健全,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提高质量 内涵发展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关键在教研。榆林实验中学现有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92人,教职工184人。其中榆林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省、市级教学能手、新秀、模范班主任,德育标兵,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152”人才共25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科学教育教学理念,为提高办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制定了《榆林实验中学校本培训实施办法》,确立了学生评教制度,把培养建设一支党性强、作风正、工作实、业务精的优秀教师队伍作为学校一项主要工作来抓。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爱岗、爱生、爱校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感,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把学校的发展与个人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大力解放思想,打破论资排辈的选人用人机制,提倡创新,鼓励求真,反对中庸,实行岗位聘用制,体现能者上,庸者让,劣者汰的选人用人机制。
其次,以各种业务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每周三定期召开教研组教学研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先后邀请北京科技馆,省教科所、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教育学校等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同时先后投入70多万元,使180多人次参加了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种观摩、培训、研讨活动。采用“向上攀升,向下深入,左右联动,优势互补”的策略,组织全校中层以上干部赴陕师大附中参观,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积极参加由晋、陕、蒙十四所学校组成的晋、陕、蒙校际联谊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再次,加强教学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从20042009年,教师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论文156篇,获奖论文134篇。编印出版《榆林实验中学教师优秀论文集》两集。
    突出新课程改革。新课改,意味着新、老学校将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为了抢占新课改的制高点,学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九个工作组。(教师课程申报和审核组,学生选课指导组,学校课程预设组,教学组织管理组,学生综合评价组,课程学分认定组,教师评价组,课改网络化管理组,校本教研组)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同时,吸收借鉴兄弟学校好的经验做法,既大胆创新,又整体推进,把课改的力度、深度、速度和师生的可承受度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多元评价 全面发展
 近年来,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狠抓教学、教研、课改工作的同时,着力抓好学生德育工作,以养成教育为主,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和完善了《榆林实验中学德育工作“三三六”实施方案》,该方案以开展各种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组织领导素质和身体素质为重点,以健康生活,快乐成长,全面发展为主线,有步骤,分层次,按阶段进行。将学生教育分成三个阶段,即纪律与法制,道德与心理,人生与理想三个教育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三个重点层次,按照三个重点层次,又在每个学期六个步骤内完成,实现总体目标。出台了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运动健康、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维度上分四个等级评价,改革传统单一的评奖办法。根据态度、过程、情感、价值观分为二十项进行评奖。(遵守纪律奖,学习优秀奖,体艺特长奖,“跨越式”进步奖,科技小发明奖,作业优秀奖,学习勤奋奖,节约俭朴奖,劳动卫生奖,爱校爱护公物奖,宿舍模范奖,团结互助奖,诚实守信奖,“安全卫士”奖,综合实践奖,“环保卫士”奖,尊师敬长奖,文明个人奖,三好学生及十大杰出中学生奖,优秀学生干部及特优生奖)每学期初,针对这二十项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以班级为学位,进行个人申报,奖项不限,年级审核,学校把关,学生监督,公平竞争。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学生普遍感到自己有争头,有奔头,人人都有进步感,人人都有成就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特色 打造品牌
 榆林实验中学办学内涵丰富,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一是打造文化校园,让每一面墙,每一棵树都“说话”。学校兴建了校园文化长廊,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分为18个模块(爱国、诚信、持节、敬亲、奉公、改过、贵和、好学、厚仁、明志、勤俭、求新、尚勇、审势、务实、知耻、重义、自强)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启发教育学生。二是兴建机器人活动示范基地。成立机器人活动兴趣小组,多名同学在国家、省、市级大赛中获奖。三是打造校园科普基地,邀请中国少年科技辅导协会副理事长来该校做“大手拉小手、专家进校园”科普知识报告会。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七巧板比赛多次在全国、省级大赛中载誉而归,在学生中掀起了学生科普知识的新高潮。被榆林市教育局,市科协确立为榆林市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同时也被榆林市委市政府授予榆林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学校以其特有魅力,成为塞上文化名城,中国能源新都——榆林一颗璀璨的明珠。
 
                            此文2010年1月26日刊登阳光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