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隆的课改大车,碾压在每一片教育园地上。转眼间,新课改已经试行了十余年,各地结合自身的特点,从形式、内容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立足于人的发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方面的理论、实践层出不穷,成果也或多或少。而在众多的推广模式下,我却在深思:形式越多,我们的学生越累;学习“典型模式”越多,我们老师越迷茫,越不会教书。更有甚者,我们每天被繁杂的“摆桌子,结对子”拘泥,形式主义害死人,学生图了热闹,失了疗效;老师走了形式,忘了责任。针对这一系列“形式主义”课改,我觉得关键在于认清新课改的本质,改什么,怎么改,这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我认为:既然新课改中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那么教学关系中的核心应该是学生,根本指向是学生的发展。而要学想学生有所获,教师教有所长,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尤为重要。因此,有效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有以下几种学习方式供参考:
一.趣味式学习:
对于一门学科,一节课,趣味是最好的调剂品。学生有无趣味是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对一堂课有兴趣,这堂课便成功了一半。学习方式更要注重趣味性,比如小学有一节数学课是认识“8”这个数字,老师采用了独特的教学方式,她选取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色彩鲜明的图片上,一群可爱的小孩在游泳圈里游泳,老师问学生:大家看看图片上有几个小朋友?学生异口同声的说:7个。老师一点鼠标,游泳池里又多了一个小孩。老师又问:现在大家数数有几个小朋友?学生一数:8个(1+7)。老师顺势引出今天要认识的数字就是8,趣味性的学习能缩小孩子与新知识之间的陌生感,更有兴趣去融入整个课堂。课堂有趣轻松,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作为课堂上的主人——老师和学生,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探究者。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探究,发现新的知识点和问题。同时探究性学习应该是伴随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他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课堂40分钟。比如课前老师需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定适度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先来交流自学的成果,以小组为单元,进行汇报、讲习,并针对学生交流时遇到的问题展开探究讨论,教师适时指导、点拨。在课后也应注意探究性学习的应用,留一些开放性的、有意义的话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初中语文的一首诗——《春夜喜雨》,整堂课处处凸显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在导入环节,由问题导入(春天来了,万物最渴望的是?——春雨),展示了一幅“春雨图”,同时还拿出春天景致的图片供大家欣赏,组织学生描述,讨论。这一导入方式使学生把教材和熟知的生活事物联系起来,从而有了探究的兴趣和方向。在授课环节,针对诗的内容,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谈看法和感受,感知春雨,并且归纳律诗的特征。最后推荐另外一首诗,唐朝李约的《观祈雨》,建议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锻炼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主动性一直在被调动,教师扮演的只是点拨,指引的角色。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学习只是需要自己的思考、探究。
三.对话式学习: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有声的,它不再是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教有声,学无声。新课改引领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交互性的对话。它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学生与教材的对话,任何一种对话的缺失,都会使我们的学习大打折扣。师生对话是教学中的基本常态,而生生对话的作用也不容小视,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分享,才能碰撞出更多的思维和角度。教材是教学的“生命”,教师、学生的活动都要立足于教材,它是联络教师、学生的媒介,是教学的“灵魂”。因此,教师要多与教材对话,根植文本,忠于文本,而又跳出文本。学生也应该与教材对话,教材是教学目标的存在形式,学生只有关注文本,才能有良好的认知和正确的方向。对话是一个双向活动。比如在《散步》教学中,考虑到文章是关于家庭亲情的,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人参与其中,与课本、老师、自己来对话。在朗读课文中,采用分角色的方式,同时对于家庭中四个成员的性格分析,要求每一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人物,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来探究人物的性格。设置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与文中人物来对话,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很多学生都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拓展,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音转换成人物的语言,各自补充人物的台词。然后把文中的人物、“母亲”、“我”、“儿子”、旁白分配给四个小组,经过改编点拨,学生读的情态毕现。其实这些都源于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入木三分,更源于学生与文本、作者、人物及其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
四.共享式学习:
“共享”顾名思义,共同分享。在学习方式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不同角度,只有当这些经过思考沉淀的思维发生碰撞时,才会形成最有意义的答案。同时,每个人的资源、精力有限,只有做到资源共享,把优质的学习资源汇聚在一起,学生才能更广泛的拓展知识。因此,共享是学习方式是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提倡的。在讲解《斑羚飞渡》时,因为介于这篇文章是关于动物的小说,生动又感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对斑羚这一群体最终生命的抉择上,我给学生共享了一段动画《斑羚飞渡》,直观的动画,能更好的唤起学生对故事的掌控,最后我抛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对于镰刀头羊该如何评价?要求学生分析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第一次突出它无能为力;第二次的叫声是在警告同伴,组织飞渡;第三次的叫声中我们听到的是头羊悲壮的抉择声。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得出的答案超乎我的意料,有的说头羊有智慧、决断力;有的说头羊遇事镇定,从容自若;还有学生说头羊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虽然角度不同,但无疑都是珍贵的分享。经过答案共享,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他们在同伴的答案中寻找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有更好地提升了自己的认识水平。
以上就是我基于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有效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和教学。趣味式、探究式、对话式、共享式的学习方式是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思路上的变革,它是新形势下教学游刃有余的羽翼,能让我们的课堂有更多的欢声笑语和创意出现。